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臧润国团队科研人员赴大岗山森林生态站开展调查研究
作者: 大岗山站 更新时间: 2019-07-12

 2019221日~427日,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臧润国团队丁易副研究员及团队学生到大岗山森林生态站开展“森林植被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耦合的时空分异规律”调查研究。本项工作由臧润国首席顶层设计、丁易副研究员野外一线指导,主要内容是以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开展“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耦合”的时空分异规律研究。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同时,丁易副研究员及团队学生还参观了测流堰、坡面径流场、嵌套式流域、观测塔群、标准气象场以及自动气象站、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和空气负离子监测仪等野外观测设施和仪器。

image.png

    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直接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而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功能多样性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有关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调控机理是急需开展的前沿领域。该项目主要以中国林科院及合作单位已建立的典型森林植被动态监测样地为基础,以植物功能性状为纽带,从生物多样性的三个维度(物种、功能和谱系)对生态系统服务有直接作用的主要生态功能(生产力、碳储量)入手,系统分析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耦合关系及其时空分异规律,揭示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驱动机制;阐明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生态系统功能的形成过程与构建规律,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image.png

    常绿阔叶林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基因库,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岗山属亚热带气候,地形复杂生境差异明显,常绿阔叶林在物种组成上十分丰富,生物群落内部存在着极为复杂的相互联系,群落的种类及其数量、空间结构、功能和动态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建群种丰富,约有1550种左右,以壳斗科的栲属(Castanopsis)、青冈属(Cycloblanopsis)和石栎属(Lithocarpus)最为重要,此外,樟科的润楠属(Machilus)、楠属(Phoebe)、樟属(Cinnamomum),茶科的木荷属(Schima)等也是常绿阔叶林重要成分,从海拔250900m垂直分布。丁易副研究员首先在熟悉大岗山常绿阔叶林植被分布状况的基础上,确定了样地的大致位置,共选择在大岗山林区常绿阔叶林内布设5020m×20m的样地,全面覆盖了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

image.png

    再根据选定的位置用全站仪定点定桩做样地,将样地用尼龙绳分割成5m×5m的小样方,并为每株胸径大于1cm的植株挂牌编号,还用特制高1.3m的标尺在树干上刷漆,便于胸径、树高、坐标等后期样地调查工作的开展。在样地调查等工作中发现,部分常绿树种海拔分布比较固定,如紫楠、白楠、红楠、小叶青冈、麻栎等植物分布海拔较高,湘楠、薄叶润楠等植物在钩口(大岗山生态站具体地名)位置分布较多。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在做样地调查的同时,分别记录样地的坐标和海拔,并且在每个样地内取2.0 kg左右的土壤,风干后过60目筛,测定土壤的有机碳、总氮、碱解氮、磷、有效磷等指标的含量,用于分析不同树种与海拔、土壤营养元素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树种的生活习性。由于后期再续工作主要是植物样品的采集,将所有在样地内统计的每个树种选择10株取样,用于研究植物的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氮磷钾含量、叶片干重、组织密度、叶绿素含量等一系列的功能性状。

    在繁重的工作期间,丁易副研究员利用晚饭后的空余时间给在站的所有科研人员做了《复杂森林恢复过程与群落共建机制》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森林破坏、森林恢复、恢复演替方向,群落构建机制、功能性状等方面的内容,听众一致表示受益匪浅。在此期间,还组织在站参与野外工作的本科生同学开展以大岗山野外观测为主体的考研动员学习研讨会。同时,丁易副研究员认真负责、不怕吃苦、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为野外科研人员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image.png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dgf@cern.ac.cn TEL:010-62889564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