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GB/T 35377-2017)正式发布实施
作者: 大岗山站 更新时间: 2018-09-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GB/T 353772017)于2017年12月29日发布,并于2018年07月01日正式实施。作为系列标准之一的的另一部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GB/T 33027—2016)已于2016年10月13日发布,于2017年05月01日实施。《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填补了国内外观测指标体系研究的空白,提出了从水、土、气、生物全面涵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各个方面的观测指标,是一部具有导向作用的标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作为一部承前启后的标准,与《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前后衔接,是一部专门针对森林生态系统长期连续定位研究的野外观测方法体系,是一部具有实践意义标准。两部国家标准作为系列标准的一部分,两者之间相互衔接,配合密切,确保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封皮.png

33027 封皮.jpg

定位观测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的关键,指标体系建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观测数据获取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能够阐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水热条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物量与生产力以及不同树种的种内和种间关系,为森林资源保护、合理经营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标准规范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的指标,包括森林水文要素、森林土壤要素、森林气象要素、森林小气候梯度要素、微气象法碳通量、大气沉降、森林调控环境空气质量功能、森林群落学特征、森林动物资源、竹林生态系统和其他11类观测指标,并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完善与统一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试验站的观测方法和标准,使各站的观测更系统、更全面、更精确、更具可操作性,观测结果更具备科学性与可比性,为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该标准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采用系统设计思路,针对野外观测研究的关键生态问题,从水文、土壤、气象、生物以及其它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分类。通过建立相关的生态观测指标体系,将野外观测系统按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设置,从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的水文、土壤、气象、生物及其它要素方面共28个关键科学问题入手,把握最前沿的观测方法,将观测方法与研究相结合,制定了完善的、易于使用的长期观测、试验、样品采集等野外系统观测方法。

35377目录 剪切图.png


33027目录2.jpg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dgf@cern.ac.cn TEL:010-62889564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