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规范》(GB/T 40053-2021)正式发布实施
作者: 大岗山站 更新时间: 2021-0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规范》(GB/T 40053-2021)于2021430日正式发布实施,这是继《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GB/T 353772017)、《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GB/T 33027-2016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之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与服务功能评估系列国家标准中第四个正式发布的标准。任何行业部门和研究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开展森林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与服务功能评估,都要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订的国家标准进行。

未标题-1.jpg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安工程、观测场设施、仪器设备等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流程,特别是森林水文、森林土壤、森林气象、森林生物以及其他要素等观测所涉及的建设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

image.png

image.png

    本标准充分参考借鉴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同时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CFERN)所属森林生态站野外建设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采用系统设计思路,针对野外观测研究的关键生态问题,从水、土、气、生及其它生态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分类。

        1. 本标准界定了主要的11个名词术语,同时对其基本含义进行了诠释;

        2. 规定了森林生态站建设功能区划和森林生态站站址建设;

        3. 规定了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要素观测设施的建设内容,包括蒸散量观测场、水量空间分配格局观测场、配对集水区与嵌套式流域观测场;

image.png

三角堰板示意图

        4. 规定了森林生态系统土壤要素观测设施的建设内容,包括土壤理化性质观测场、土壤有机碳储量观测场、土壤呼吸观测场、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观测场、根际微生态区观测场、冻土和降雪观测场;

image.png

土壤采样点分布示意图

        5. 规定了森林生态系统气象要素观测设施建设内容,包括常规气象观测场、森林小气候观测场、微气象法碳通量观测场、温室气体观测场、大气干湿沉降观测场、负离子及痕量气体观测场;

image.png

标准地面气象观测场平面布局图

        6. 规定了森林生态系统生物要素观测设施的建设内容,包括长期固定样地观测场、物候观测场、植被层碳储量观测场、凋落物与粗木质残体观测场、树木年轮观测场;

image.png

20m×20m 样方编号设置体系

        7. 规定了森林生态系统其他要素观测设施的建设内容:包括氮循环观测场、重金属观测场、森林调控环境空气质量观测场;

        8. 规定了数据管理与存储、数据传输设备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数据传输设备、数据处理和分析设备的技术指标和购置数量;

        9. 规定了森林生态站仪器设备建设的优先级,遵循“先野外、后室内;先监测,后研究”的原则,确定森林生态站仪器设备建设的优先级;

森林生态站仪器设备建设

image.png

image.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规范》(GB/T 40053-2021)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森林生态系统监测评估标准体系构建完成。

image.png

森林生态系统监测评估标准化流程


image.png

森林生态系统监测评估标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GB/T 353772017)于20171229日发布,并于20180701日正式实施。

image.png

    本标准充分参考借鉴了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方法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同时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所属森林生态站野外观测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采用系统设计思路,针对野外观测研究的关键生态问题,从水文、土壤、气象、生物以及其它等方面进行了分类。

image.png

    1. 水文方面包括:蒸散量观测、水量空间分配格局观测、配对集水区与嵌套流域观测和森林水质观测;

    2. 土壤方面包括:土壤理化性质观测、土壤有机碳储量观测、土壤呼吸观测、土壤动物、酶活性、及微生物观测、根际微生态区观测和冻土和降雪观测;

    3. 气象方面包括:常规气象观测、森林小气候观测、微气象法碳通量观测、温室气体观测、大气干湿沉降观测和负离子、痕量气体及气溶胶观测;

    4. 生物方面包括:长期固定样地观测、物候观测、植被层碳储量观测、凋落物与粗木质残体观测、年轮观测和动物资源观测;

    5. 其它方面包括:氮循环观测、重金属观测、森林调控环境空气有害物质功能观测、稳定同位素观测、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分布式观测布局与测算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GB/T 330272016)于20161013日发布,20170501日实施。

image.png

    本标准充分参考借鉴了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方法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同时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所属森林生态站野外观测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采用系统设计思路,针对野外观测研究的关键生态问题,从水文、土壤、气象、生物以及其它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分类。通过建立相关的生态观测指标体系,将野外观测系统按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设置,从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的水文、土壤、气象、生物及其它要素方面共28个关键科学问题入手,把握最前沿的观测方法,将观测方法与研究相结合,制定了完善的、易于使用的长期观测、试验、样品采集等野外系统观测方法。本项标准制定具有以下特点:

        1. 采用系统观测方法的编写思路,不同于以往按照单项观测要素或单一生态因子确定观测方法的传统模式;

        2. 以森林生态系统野外长期定位研究的28个关键科学问题统领野外观测方法的系统性和集成性;

        3. 一个专门针对森林生态系统野外长期定位研究的野外系统观测方法体系,基本不涉及实验室内的理化分析内容;

        4. 既充分参考借鉴了森林生态系统野外长期定位观测方法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同时又从森林生态站野外观测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将野外观测方法的实用性与先进性有机结合。

image.png

image.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于202036日正式发布,并于2020101日正式实施。

image.png

    本标准界定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数据来源、指标体系、评估公式、评估方法等,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工作,但不涉及林地自身价值。

image.png

    本标准依据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规定的内容,结合国内外相关方面的标准以及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在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大框架下,制订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并且统一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使评估结果具有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为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价值核算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标准能够全面的反映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各个方面,符合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目标内涵。从评估指标的选取,到评估方法的确定,均具有科学依据均能够科学的反映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重要作用。

        1. 本标准界定了主要的18个名词术语,同时对其基本含义进行了诠释;

        2. 对评估过程的数据来源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资源数据、生态连清数据以及社会公共数据及其来源;

        3. 建立了一套具体化及可操作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养分固持、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康养、林木产品供给9项功能的评估指标体系;

        4. 对评估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分布式测算方法;

        5. 对评估指标体系中涉及的每一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和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解释。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dgf@cern.ac.cn TEL:010-62889564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