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0日~8月5日,北京大学生态学研究与教育中心方精云院士主持在研的“中国陆地植被的时空格局与生态功能”项目组成员欧阳明博士等4人,以毛竹为研究对象,开展“中国毛竹林的时空动态格局与生态后效评估”的相关研究。
毛竹是我国特有的乔木状散生竹种,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其株高可达20 m,胸径可达20 cm,具有生长繁殖速度快、适应改造能力强的特点。近几十年,中国毛竹林面积快速增长,占全国竹林总面积的70%以上。一方面,竹林面积扩张有利于增加林农收入、改善林农生活;而另一方面,扩张也对周边邻近森林(尤其是次生阔叶林)生态系统功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森林景观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森林土壤退化及森林碳贮量的改变。“中国毛竹林的时空动态格局与生态后效评估”该课题预计通过对我国亚热带毛竹分布区进行大尺度(时间与空间)的格局、群落界面特征、土壤养分计量及微生物与酶变化规律等方面的定量化研究,试图量化近几十年中国毛竹林面积增长格局,揭示竹子扩张机制,客观评价扩张的生态后效,解析影响扩张的关键因子,为宏观入侵生态学研究和国家重要森林资源保护奠定基础和提供研究资料。
欧阳明博士等人在大岗山生态站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站科研人员宋庆丰、王慧和高瑶瑶也积极参与了毛竹群落样地调查、土壤和植物样品采集等野外工作,共调查了常绿阔叶林(3个)、杉木林(3个)、毛竹林(6个)和竹阔(针)混交林(3个)等18个面积为15m×15 m临时群落样方。同时,采集每个临时样方的0~15 cm混合土壤;取0~20、20~40、40~60、60~80 cm不同深度的剖面土壤;还采集毛竹林和竹木混交林内毛竹的叶片和竹秆等样品。通过相关指标的实测数据,认清竹-树界面群落特征与养分计量关系,对竹-阔(针)植被演变过程中的固碳潜力进行评估,了解竹林扩张驱动元素循环去耦合的地下生态过程。在此期间,在站的科研人员组织与欧阳明博士交流学习会,与会人员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做了精简汇报,并对其他汇报人的研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彼此学到了很多,拓展思路,收获丰硕。
毛竹是竹类植物中用途最为广泛的竹种,也是森林木竹中用途最多的树种之一,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衣、食、住、行、观、用、饰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拥有材用、食用、药用、观赏、饲用、环保等众多功用,是无污染绿色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是营建绿色银行的理想物种,在人类文化与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对其时空动态格局与生态后效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