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站点介绍
论文与出版物
作者: 大岗山站 更新时间: 2009-04-23

专著:

1、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项目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中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2015.中国林业出版社
2、    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2014)》.2015.中国林业出版社
3、    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2013)》.2014.中国林业出版社
4、    董秀凯、王兵、耿绍波,《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森林生态连清与价值评估报告》.2014.吉林大学出版社
5、    蔡炳华、王兵等,《黑龙江省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2014.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6、    山广茂、王兵等,《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效益评估》.2013.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7、    王兵、丁访军等,《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2012.中国林业出版社
8、    王兵、张方秋、周平等,《广东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2011-05.中国林业出版社
9、    王兵、鲁绍伟、李红娟等,《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体系》.2011.中国标准出版社
10、    王兵、胡文、鲁绍伟等,《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2010-03.中国林业出版社
11、    王兵,聂道平,郭泉水,夏良放等. 《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2003.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2、    张永利、杨锋伟、王兵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2010-06.科学出版社
13、    刘世荣,温远光,王兵,周光益等.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规律》.1996.中国林业出版社
14、    王兵,崔向慧,马全林. 《绿洲荒漠过渡区水热平衡规律及耦合模拟研究》.2003.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5、    王兵,崔向慧,包永红,杨锋伟. 《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研究网络》.2003.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6、    王兵,郭泉水,杨锋伟,蒋有绪等.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2003. 中国标准出版社
17、    王兵,崔向慧、崔国发、李迪强.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关键技术研究》.2005.科学出版社
18、    王兵,陈步峰,杨锋伟,崔向慧,李少宁.  《森林生态站建设技术要求》.2005.中国标准出版社
19、    王兵,李海静、郭泉水、夏良放.  《大岗山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2005.中国林业出版社
20、    王兵、德永军、杨锋伟,《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10
21、    王兵、李意德、李少宁,《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10
22、    王兵、余新晓、饶良懿,《干旱半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10
23、    王兵、周梅、冯林, 《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05
24、    王兵、杨锋伟、郭浩,《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05
25、    王兵、国庆喜、郭浩,《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数据管理规范》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02
26、    王兵、郭浩、丁访军,《森林生态站数字化建设技术规范》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02
27、    王兵、周梅、郑秋红,《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10
28、    王兵、郑秋红、郭浩,《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10

29、    王兵、夏尚光、牛香,《安徽省森林生态连清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6-03

30、    王兵、任军、宋庆丰,《吉林省森林生态连清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6-06

31、    国家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效益监测国家报告》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10

 

论文:

1.       王兵,李海静、郭泉水、夏良放. 2005. 大岗山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       王兵,陈步峰,杨锋伟,崔向慧,李少宁. 2005. 森林生态站建设技术要求.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3.       王兵,郭泉水,杨锋伟,蒋有绪等. 2004.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4.       吴建国,徐德应. 2004.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理论、方法和实践.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5.       王兵,崔向慧,包永红,杨锋伟. 2003. 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研究网络.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6.       王兵,聂道平,郭泉水,夏良放等.  2003. 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7.       张小全,徐德应. 2002. 森林生长和产量生理生态模型.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8.       肖文发,徐德应. 1999. 森林能量利用与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9.       蒋有绪,郭泉水等. 1998. 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北京:科学出版社

10.   徐德应. 1997. 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影响研究.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1.   刘世荣,温远光,王兵,周光益等. 1996.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规律.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2.  蒋有绪,徐德应等. 1995. 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定位研究(一).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3.   蒋有绪等译. 1993. 系统生态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14.   Zhang X.-Q.,Xu D.. 2002. Modeling radiation transfer within the canopy of a Chinese fir plantation.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70(1):107~116

15.   Zhang X.-Q.,Xu D.. 2003. Eco-physiological modelling of canopy photosynthesis and growth of a Chinese fir plantation.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73(1):201~211

16.   王兵,李少宁. 2006. 数字化森林生态站构建技术研究. 林业科学. 42(1):116~121

17.   王兵,赵广东,杨锋伟. 2006. 基于样带观测理念的森林生态站构建和布局模式. 林业科学研究. 19(3):385~390

18.   王兵,赵广东等. 2006. 极端困难立地植被综合恢复技术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1):151~154

19.   崔向慧,李海静,王兵. 2006.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水量平衡的研究. 林业科学. 42(2):8~12

20.   刘丹,顾万春,杨传平. 2006. 中国鹅掌楸遗传多样性研究. 林业科学. 42(2):116~119

21.   段爱国,张建国,何彩云,童书振. 2005.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8(2):125~132

22.   李海静,王兵,李少宁,李南岍. 2005. 江西大岗山森林植物区系研究. 江西植保. 28(2):56~62

23.   王兵,李海静,李少宁,邓宗富. 2005. 大岗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7(5):678~682

24.   王兵,李少宁,李利学,崔向慧. 2005. 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7(5):683~688

25.   王兵,赵广东,李少宁,白秀兰,邓宗富. 2005.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丝栗栲和苦槠栲光合日动态特征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7(4):576~579

26.   赵广东,王兵,李少宁,白秀兰,邓宗富. 2005.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丝栗栲和苦槠栲不同叶龄叶片光合特性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7(2):161~165

27.   沈静,陈志泊,王兵,李少宁. 2005. 数字化森林生态站系统的构建. 农业网络信息. 12:30~33

28.   赵广东,王兵等. 2005. LI-8100 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及其应用. 气象科技. 33(4):363~365

29.韦莉莉,张小全等. 2005. 杉木苗木光合作用及其产物分配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植物生态学报.29(3):394~402

30.王兵,崔向慧,杨锋伟. 2004.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生态学杂志. 23(4):84~91

29.   崔向慧,王兵,邓宗富. 2004.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水文生态效应的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6(5):660~665

30.   李少宁,王兵,赵广东等. 2004.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理论与方法. 世界林业研究. 17(4):14~18

31.   段爱国,何彩云,张建国,童书振. 2004. 杉木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预测影响因子的研究. 林业科学. 40(5):32~38

32.   段爱国,张建国,童书振,保尔江,何彩云. 2004. 杉木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密度效应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7(2):178~184

33.   贾慧君,郑槐明,李江南等.2004. 稳态营养与Pt菌根化在湿地松育苗中的应用.林业科学. 40(1):41~46

34.   李永慈,唐守正. 2004. 用Mixed和N-mixed过程建立混合生长模型. 林业科学研究. 17(3):279~283

35.   王军辉,顾万春,夏良放,余良富. 2004. 桤木种源(家系)苗期根瘤固氮能力的遗传变异.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4):68~72

36.   王军辉,顾万春,张守攻,夏良放,余良富. 2004. 桤木种源/家系苗期固氮能力的变异及选择.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2(6):4~8

37.   Lishaoning,Wang Bing,Zhao Guangdong et al.. 2003. Review of Researche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 Services —Theories and Methods.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3):50~57

38.   鲍甫成,赵有科,吕建雄. 2003. 杉木和马尾松木材渗透性与微细结构的关系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5(1):1~5

39.   段爱国,张建国,童书振. 2003. 6种生长方程在杉木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上的应用. 林业科学研究. 16(4):423~429

40.   盛炜彤,杨承栋,范少辉. 2003. 杉木人工林的土壤性质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16(4):377~385

41.   孙启武,杨承栋,焦如珍. 2003. 江西大岗山连栽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林业科学. 39(3):1~5

42.   孙启武,杨承栋,焦如珍. 2003. 连栽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主分量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16(6):689~693

43.   张建国,段爱国. 2003. 理论生长方程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的模拟研究. 林业科学. 39(6):55~61

44.   张建国,盛炜彤,罗红艳,熊有强. 2003. 杉木营养平衡与苗木干物质的分配关系. 林业科学. 39(3):37~44

45.   Wang Bing,Zhao Guangdong et al.. 2002.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agangshan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4):58~62

46.   何贵平,陈益泰,张国武. 2002. 杉木主要生长、材质性状遗传分析及家系选择. 林业科学研究. 15(5):559~563

47.   童书振,盛炜彤,张建国. 2002. 杉木林分密度效应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5(1):66~75

48.   王兵,崔向慧,白秀兰,夏良放,李江南,陈仲庐. 2002. 大岗山人工针阔混交林与常绿阔叶林水文动态变化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5(1):13~20

49.   王兵,崔向慧,李海静,白秀兰. 2002. 大岗山森林生态站区气象要素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15(6):693~699

50.   张小全,徐德应. 2002. 人工同龄纯林冠层辐射场模拟模型 II. 应用与验证.植物生态字报. 26(1):83~88

51.   杨承栋,焦如珍,孙启武,夏良放,Janet Dutch. 2002. 杉木幼龄林叶片营养元素含量与林木生长的相关性. 林业科学. 38(6):24~29

52.   肖文发,徐德应等. 2002. 杉木人工林针叶光合与蒸腾作用的时空特征. 林业科学.38(5):38~46

53.   徐德应. 2002. 中国森林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林业科技管理. (4):19~23

54.   王军辉,顾万春,夏良放,李斌,郭文英. 2001.桤木种源(群体)/家系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 林业科学研究. 14(4):362~368

55.   王明亮,李希菲. 2001. 杉木种源对断面积模型参数影响的验证. 林业科学研究. 14(1):50~53

56.   王彦辉. 2001. 几个树种的林冠降雨特征. 林业科学. 37(4):2~9

57.   王燕良,刘茵. 2001. 建立亚林中心持续高效林业样板初探. 江西林业科技.1:21~24

58.   张小全,徐德应. 2001. 人工同龄纯林冠层辐射场模拟模型Ⅰ.理论计算. 植物生态学报. 26(5):609~615

59.   张家城,盛炜彤,聂道平,白秀兰. 2001. 江西分宜地区杉木人工林不同代数间生产力与生物量构成的比较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4(2):160~167

60.   张家城,盛炜彤. 2001. 杉木人工林树上宿存枯死枝、叶在冠层与在枯枝落叶层分解的比较研究. 林业科学. 37(6):2~10

61.   钟秋平,李迪强,李江南. 2001. 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及其应用. 中南林学院学报. 21(4):84~87

62.   黄韬,钟秋平,彭小燕. 2000. 鹅掌楸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 江西林业科技. 5:4~9

63.   盛炜彤. 2000. 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3(6):589~597

64.   佟金权,盛炜彤. 2000. 杉木人工林广义干形模型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3(3):239~248

65.   童书振,张建国,罗红艳,罗云伍. 2000. 杉木林密度间伐试验. 林业科学. 36(1):86~89

66.   黄韬等. 2000. 鹅掌楸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 江西林业科技. (5):4~9

67.   惠刚盈,胡艳波,罗云伍,张校林. 2000. 杉木中大径材成材机理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3(2):177~181

68.   夏良放,余良富. 2000. 鹅掌楸、桤木幼抚技术. 江西林业科技. 4:6~8

69.   张家城,陈力. 2000. 亚热带多优势种森林群落演替现状评判研究. 林业科学. 36(2):116~121

70.   张小全,徐德应,赵茂盛,陈仲庐. 2000. CO2增长对杉木中龄林针叶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3):390~396

71.   张小全,徐德应. 2000. 杉木中龄林不同部位和叶龄针叶光合特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林业科学. 36(3):19~26

72.   焦如珍,杨承栋. 1999. 不同代杉木人工林根际及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12(1):13~18

73.   焦如珍,杨承栋. 1999. 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变化趋势. 林业科学. 35(1):53~59

74.   秦国峰,荣文琛. 1999. 马尾松人工幼林施肥效应的研究.林业科学. 35(Sp.):113~118

75.   秦国峰,荣文琛等. 1999. 马尾松幼龄林地水土流失的研究.林业科学. 35(Sp.):29~33

76.   盛炜彤. 1999. 杉木幼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的研究. 林业科学. 35(1):84~90

77.   万细瑞,黄火生. 1999. 湿地松、火炬松造林密度试验初报.江西林业科技.(1):3~5

78.   王兵. 1999. 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林业科学研究. 12(5):561~562

79.   王兵. 1999. 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生物多样性. 4:355

80.   王华缄,黄铨,邓宗富,卢俊豪. 1999. 杉木基因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的研究. 林业科学. 35(5):38~45

81.   王明亮,李希菲. 1999. 杉木种源对断面积模型参数影响的检验和比较. 林业科学研究. 12(6):585~590

82.   肖文发,聂道平,张家诚. 1999. 我国杉木林生物量与能量利用率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2(3):237~243

83.   杨承栋,焦如珍. 1999. 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 林业科学. 35(6):2~9

84.   杨承栋,焦如珍,盛炜彤,夏良放,熊有强,曾满生. 1999.江西省大岗山湿地松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12(4):392~397

85.   张家城,陈力,郭泉水,聂道平,白秀兰,蒋有绪. 1999. 演替顶极阶段森林群落优势树种分布的变动趋势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3(3):256~268

86.   张小全,徐德应,赵茂盛. 1999. 林冠结构、辐射传输与冠层光合作用研究综述. 林业科学研究. 12(4):411~421

87.   张小全,赵茂盛,徐德应. 1999. 杉木中龄林树冠叶面积密度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12(6):612~619

88.   赵锦年,金国庆等. 1999. 马尾松人工林害虫种类、危害及其天敌调查.林业科学. 35(Sp.):151~155

87. 郭泉水, 江洪, 王兵等. 1999. 中国主要森林群落植物生活型谱的数量分类及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生态学报.19(4):573-577.

89.   方文彬,钟丽辉等. 1998. 栽植密度对杉木木材干缩性能的影响. 中南林学院学报. 18(2):52~55

90.   郭玉文,聂道平,王兵,陈仲庐. 1998.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迹地不同森林经营类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4(4):407~413

91.   黄韬等. 1998. 大岗山毛竹林新竹生长量与气象因子的关联分析. 江西林业科技. 2:28~33

92.   齐明. 1998. 杉木种源的遗传变异研究. 浙江林业科技. 18(1):1~4

93.   俞元春. 1998. 林下植被对杉林土壤微量元素状况的影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2(2):75~78

94.   邹宽生,邓宗富. 1998. 杉木人工林不同整地方式对水土保持和幼林生长的影响. 江西林业科技. 28~30

95.   郭泉水,阎洪等. 1998. 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松林地理分布影响的研究.生态学报. 18(5):

96.   徐德应,张小全. 1998.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科学—21世纪森林科学的核心. 世界林业研究.11(2):1~7

97.   徐德应. 1998. 森林调节水的能力.世界林业研究. 11(6):24-28

98.   纪建书,钟秋平等. 1997.页岩红壤上湿地松幼林施肥效应. 林业科学研究1997,10(4):408~414

99.   盛炜彤,杨承栋. 1997. 关于杉木林下植被对改良土壤性质效用的研究. 生态学报. 17(4):377~385

100.   聂道平,徐德应. 1997. 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问题与进展.世界林业研究.(5):33~40

101.   王兵,肖文发,刘世荣. 1996. 中国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及环境质量. 世界林业研究. 5:52~60

102.   张先仪,盛炜彤,邓宗付等.1996. 杉木幼林不同抚育方法的效果评价.世界林业研究.,9(专集):86~89

103.   盛国星.1996. 杉木地理种源材性评估.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3 (2): 175~180

104.   徐德应. 1996. 中国大规模造林减少大气碳积累的潜力及其成本效益分析. 32(6):491~499

105.   楚国忠,彭长根,张长根,曾国民,夏良放,陈艾. 1995. 江西分宜年珠林场及其周围地区的鸟类. 林业科学研究. 8(2):132~138

106.   花晓梅, 刘国龙等. 1995. 松树截根菌根化育苗和造林的研究.林业科学研究.8(5): 535~543

107.   聂道平,徐德应等. 1995. 林分结构、立地条件和经营措施对竹林生产力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8(5):564~569

108.   杨承栋,焦如珍,屠星南,陈仲庐,熊有强. 1995. 发育林下植被是恢复杉木人工林地力的重要途径. 林业科学. 31(3):275~283

109.   杨承栋,焦如珍,屠星南,熊有强,陈仲庐. 1995. 杉木林下植被对5~15cm土壤性质的改良. 林业科学研究. 8(5):514~519

110.   徐德应. 1994. 大气CO2增长和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 7(2):26~32

111.   徐德应. 1994. 人类经营活动对森林土壤碳的影响.世界林业研究. 7(5):26~32

112.   徐德应. 1994. 大气CO2增长和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 7(2):26~32

113.   徐德应. 1994. 人类经营活动对森林土壤碳的影响.世界林业研究. 7(5):26~32

114.   戴伟,王兵. 1994. 大岗山红黄壤中过氧化氢酶与土壤性质关系的研究. 林业科技通讯. 4:17~18

115.   李江南,万细瑞,刘国初. 1994. 炬松种源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综合选择. 林业科学研究. 7(4):371~376

116.   刘世荣,徐德应,王兵. 1994. 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Ⅱ.中国森林第一性生产力 的模拟.林业科学研究,7(4):425-430

117.   聂道平. 1994. 毛竹林结构的动态特性. 林业科学. 30(3):201~208

118.   彭长根,楚国忠等. 1994. 江西大岗山年珠林场白颈长尾雉和白鹇的秋季食物组成. 林业科学研究. 7(5):574~578

119.   杉木造林密度试验协作组. 1994. 杉木造林密度试验阶段报告. 林业科学. 30(5):419~429

120.   王丽丽,郭晶华.1994.江西大岗山植被类型及其自然度与经营集约度的划分和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7(3):286~293

121.   巫流明,纪建书,陈道东. 1994. 花岗岩立地杉木幼林施肥效应. 林业科技通讯. (6):17~19

122.   徐德应,聂道平. 1994. 南方“竹—牛—草”复合生态系统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林业科学. 30(4):358~363

123.   徐德应,刘景芳.1993 杉木人工林优化密度控制模型─DENTROL. 林业科学.29(5):415~423

124.   张萍,杨光滢等. 1994. 大岗山林区水体、空气、噪声环境背景值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7(1):38~43

125.   张先仪,盛炜彤. 1994. 杉木幼林不同抚育方法效果的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7(4):394~398

126.   李贻铨,纪建书,陈道东.1993 杉木中龄林施肥效应探讨.林业科学研究.6(4):390~396

127.   聂道平.1993. 不同立地条件的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养分循环.林业科学研究.6(6):643~649

128.   王颜辉.1993.江西省大岗山毛竹林水文效应研究.林业科学研究.6(4): 373~378

129.   杨波,童书振. 1993. 杉木间伐后直径竞争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林业科学研究. 6(2):210~215

130.   杨承栋. 1993. 江西大岗山东侧森林土壤性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林业科学研究. 6(5):504~509

131.   徐德应,刘世荣. 1992.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与林业.世界林业研究.5(1):25~32

132.   傅懋毅.1992. 竹林养分循环Ⅱ.毛竹林内降水的养分输入及其林地径流的养分输出.林业科学研究.  5(5):497~505

133.   马雪华. 1992 .杉木、马尾松人工林径流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5(3):284~289

134.   聂道平. 1992. 江西省大岗山毛竹林的结构特征.林业科学研究,5(6): 693~699

135.   吴良如,楼一平,萧江华. 1992. 笋竹两用林生产力因子数量化评价.林业科学研究,5(5):526~540

136.   杨茂瑞. 1992. 亚热带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的林内降雨、林冠截留和树干茎流. 林业科学研究,5(2):158~162

137.   张先仪,邓宗付,李旭明.1992. 山区不同整地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和杉木幼林生长效果的研究.见: 盛炜彤.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35~139

138.   郑义和,梁一池. 1992. 大岗山地区杉木优良种源选择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5(1):1~6

139.   韩宁林等. 1991. 油茶无性系早实丰产配套技术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4(5):479~485

140.   盛炜彤,惠刚盈等. 1991,大岗山杉木人工林主伐年龄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4(2):113~120

141.   姚茂和,盛炜彤,熊有强. 1991. 林下植被对杉木林地力影响的研究. 林业科学. 27(6):644~647

142.   常红秀. 1990. 江西大岗山植被中的层外植物研究. 江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8):85~90

143.   潘志刚,郑勇奇. 1990. 湿地松种源试验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3(4):314~322

144.   马雪华,杨光滢. 1990. 杉木、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分含量变化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3(1):63~69

145.   齐明,陈益泰等. 1990. 杉木自由授粉后代测定及多性状选择. 林业科学研究. 3(6):537~543

146.   全国国外松种源试验协作组. 1989.火炬松八年种源试验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6):540~545

147.   王丽丽. 1990. 不同密度杉木林内辐射与叶面积垂直分布对生长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3(6):589~594

148.   萧江华,吴良如等. 1990. 大小年毛竹林改制技术试验初报. 林业科学研究. 3(3):271~274

149.   杨光滢,张萍等. 1990. 森林土壤标准物质的研究-样品的采集、制备与均匀度、稳定性检验. 林业科学研究. 3(4):323~329

150.   傅懋毅,方敏瑜.1989. 竹林养分循环Ⅰ.毛竹纯林的叶凋落物及分解.林业科学研究. 2(3):207~213

151.   黄正秋,张万儒等. 1989. 年珠林场杉木人工林立地分类与评价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3):286~290

152.   惠刚盈,盛炜彤.1989. 江西大岗山丘陵地区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研究.林业科学. 25(6):565~569

153.   马雪华. 1989. 在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中雨水的养分淋溶作用. 生态学报. 9(1): 15~20

154.   杨志成,岳永林. 1989. 引种幼林成效的数量化综合评价初探. 林业科学研究. 2(3):281~285

155.   李希菲,唐守正. 1988. 大岗山实验局杉木人工林可变密度收获表的编制. 林业科学研究. 1(4):382~389

156.   韩宁林. 1988. 油茶芽苗造林技术. 经济林研究. 6(1):81~83

157.   马雪华. 1988. 降雨在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林业科学研究. 1(2):123~131

158.   惠刚盈,童书振. 1988. 杉木造林密度循环试验研究Ⅰ.密度对幼林生物量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1(2):20~28

最新出版论文:

Qingfeng Song, Bing Wang, Jinsong Wang, Xiang Niu. Endangered and endemic species increased forest conservation values of species diversity based on Shannon-Wiener index. iForest-Biogeosciences and Forestry, 2016, doi: 10.3832/ifor1373-008(SCI IF=1.269)

Weikang Zhang, Bing Wang, Xiang Niu. Study on 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for airborne particulates of landscape plants in different polluted regions in Beijing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5, 12: 9623-9638.(SCI IF=2.063)

Gao Peng*, Niu Xiang*, Wang Bing, Zheng Yunlong. Land use changes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hill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rea based on gis and rs of northern China.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1-10.(SCI IF=5.578)

王兵. 生态连清理论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中的实践[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6, 14(1): 1-11.

王兵. 森林生态连清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37: 1-8

Xiang Niu , Bing Wang ,Wen Jun Wei. Chinese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A platform for observing and studying sustainable forestry. 
   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SCI IF=0.435)

 Peipei Xue , Bing Wang Xiang Niu.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assessing forest health, with application to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in Dagang Mountain, Jiangxi, China.
   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SCI IF=0.435)

Bing Wang , Dan Wang, Xiang Niu.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forest resources in China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dynamics. 
   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SCI IF=0.517)

Bing Wang, WenJun Wei, ChunJiang Liu, et al. Biomass and carbon stock in moso bamboo forests in subtropical china: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Tropical Forest Science. (SCI IF=0.467)

 Xiang Niu,Bing Wang b,Shirong Liu,Chunjiang Liu,Wenjun Wei,Pekka E. Kauppi.Economical assessment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Ecological Complexity.(SCI IF=1.926)

Wang Bing,Gao Peng.Relationship of tree ring width of Cinnamomum camphora with climate factors in Sou-thern China.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SCI IF=0.263)

Bing Wang,Wenjun Wei,Zhaokai Xing,Wenzhong You, Xiang Niu, Xiaoxu Ren,Chunjiang Liu.Biomass carbon pools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 
   forests in subtropical China: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Scandinav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12,1-16.(SCI IF=0.949)

王兵、魏江生、胡文. 中国灌木林-经济林-竹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态学报,2011.Vol.31,No.7:P1936-1945.

王兵、宋庆丰. 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方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Vol.34,No.2:P165-170.

王兵、鲁少波、白秀兰,等. 江西省广丰县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Vol.33,No.3:P521-528.

王兵、任晓旭、胡文,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林业科学,2011,Vol.47,No.2:P145-153

王兵、姜艳等,土壤呼吸及其三个生物学过程研究,土壤通报,2011,Vol.42,No.2:P483-490

 王兵、丁访军,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标准体系构建,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Vol.32,No.6:P141-145

 王兵、任晓旭、胡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差异性分析,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1):49-53

 Bing WANG, Yan JIANG, Xiao Hua WEI, etc. Effects of forest type, stand age, and altitude on soil respiration in subtropical forests of China.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Received. 2011,26:40-47.(SCI IF:1.075 )

 Bing WANG, Bao Kai CUI, etc. Wood-rotting fungi in eastern China . Polypore diversity in Jiangxi Province. Annales Botanici Fennici .
   2011(1).p237-246.(SCI IF:0.692)

 Bing WANG, Yu Cheng DAI, etc. Wood-rotting fungi in eastern China . Polypores from Dagang Mountains, Jiangxi Province. 
   Cryptogamie Mycologie , 2009 , 30: 233-241. (SCI IF:0.717)

 王兵、鲁绍伟、尤文忠,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792-1798

 王兵、魏江生、胡文, 贵州省黔东南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Vol.26, No.5 P42-47

 王兵、王燕、郭浩,江西大岗山毛竹林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Vol.31,No.6:P39-42

 王兵、鲁绍伟,中国经济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应用生态学报,2009,20(2):417-425

 王兵、郭浩,影响丝栗栲树干液流速度的环境因子分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3(1):43-48

王兵、高鹏、郭浩,江西大岗山林区樟树年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71-76

 王兵、魏文俊等,中国竹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生态环境,2008,17(4):1680-1684

 王兵、魏文俊、李少宁,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EI收录源刊),2008,47(2):93-98

Wang Bing,WEI Wen-jun,LI Shao-ning. Carbon storage of bamboo forest ecosystem in china.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Jan.2008,vol.2,No.1

 王兵 郑秋红 郭浩, 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的中国森林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方法  林业科学研究 2008年3月(2):268-274

 王兵、魏文俊,江西省森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  江西科学 2007年12月(6):681-687

 王兵、李少宁、郭浩, 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  江西科学 2007年10月(5):553-559

王兵、郭浩、王燕,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研究进展  水土保持科学,2007年6月(3):114-121

 Bing Wang, Mei Zhou, et al. 2005. A preliminary study on soil erosion of the Longdong Loess Plateau region based on MODIS. 
   Remote Sensing and Modeling of Ecosystems for Sustainability II, 480-485(EI收录)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dgf@cern.ac.cn TEL:010-62889564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