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2017年全国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技术培训班在北京举办
作者: 大岗山站 更新时间: 2017-06-15
为进一步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增强退耕还林工程监测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监测技能,推进退耕还林治污减霾功能专项监测评估的顺利开展,6月5日至9日,国家林业局退耕办在北京市植物园举办了2017年全国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技术培训班。来自26个工程省(市、区、生产建设兵团)退耕办和技术支撑单位相关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6日培训班开班仪式在一片热烈祥和的气氛中开幕,会议由国家林业局退耕办刘再清总工主持。出席此次培训班开班仪式的主要领导和专家有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周文能副司长、国家林业局科技司杜纪山副司长、国家林业局退耕办周鸿升主任、吴礼军副主任、刘再清总工程师和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首席科学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环森保所王兵研究员等。
   
    周文能副司长首先对我国生态系统长期监测野外台站的重要作用和十三五期间野外台站的发展建设规划进行了介绍。他从五个方面深入阐述了野外台站生态监测的重要意义:第一,野外台站监测积累原始研究资料,能够发现科学规律;第二,野外台站多点协同观测与实验研究模式是解决跨区域问题的基本措施;第三,野外台站是开展野外控制实验与示范的独特基地,是满足国家战略数据的考核手段;第四,野外台站是拓展我国发展战略空间,提升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基地,是开展环境外交、科技外交的重要窗口;第五,野外台站能够锻炼科学工作者开拓奉献、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弘扬科研道德的重要平台。随后,周文能副司长从调整、完善、规划野外台站布局、规范科学观测标准、提升物联网建设、开展联网长期定位观测、针对热点问题前沿领域开展长期专项监测研究计划、加强数据挖掘分析共享应用与发展第三方科学大数据服务六个方面介绍了国家野外台站十三五的总体设计和布局,并提出通过森林生态野外监测台站为退耕还林工程提供科技支撑的希望。
   
    杜纪山副司长从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意义、指标、方法、评估以及今后对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评估的相关支持措施做出指导。他指出,生态效益评价为国家出台退耕还林相关政策及资金项目提供有力指导;通过生态效益的监测和评估能够客观科学的量化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效;通过标准化的监测评估能够规范整个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阶段性的退耕还林监测为强化退耕还林后期评估与管理打下重要基础。他还强调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要充分进行数据挖掘,多利用遥感手段,同时还要关注样本数量是否足够、是否要留有对照做动态分析、做外延推算是否科学等方面的问题。最后杜纪山表示会从建设专业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站、科研项目申报、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对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给予支持。

    周鸿升主任首先阐述了野外观测的科学意义,赞扬了生态效益监测科学工作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对王兵研究员带领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估研究团队及全国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随后,周主任分析了当前退耕还林工程面临的新形势。他指出总体来看退耕还林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社会对退耕还林成效的普遍认可,为新一轮退耕还林注入了强大动力;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年来的实践,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新一轮退耕还林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退耕还林地落地难现象仍然存在、工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任务艰巨。同时,周主任对近年来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介绍。他指出退耕还林监测范围实现了全覆盖,监测技术方法已逐步规范、监测成果更加丰硕,监测工作稳步推进。同时,退耕还林监测能力建设初见成效,监测站点已初具规模,监测队伍正逐步充实提高,监测管理水平在不断提升,退耕还林监测的社会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最后,周鸿升主任对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工作提出五点要求:切实提高认识;着力抓好落实;坚持夯实基础;注重质量提升;着力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王兵研究员在“中国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的时空格局及生态效益监测”报告中,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工程总体退耕面积、植被配置、生态效益的时空格局动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我国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时空格局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了其与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内在联系。北京天诺大数据应用研发中心胡文清高工做了“如何在生物监测系统组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的报告,从森林生态监测的特点出发,结合具体研究实例对森林生态监测物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数据采集、传输及大数据挖掘等相关技术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讲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环森保所牛香副教授作“退耕还林工程治污减霾功能监测技术与案例研究”的学术报告,剖析雾霾形成的机制,讲解了森林吸附气体污染物和大气颗粒物的相关监测技术与研究方法,并结合北京市和陕西省关中市两个地区的案例研究具体展示了森林治污减霾功能监测技术的应用。

  7—8日通过分组培训的形式,室内培训与室外现场教学同步开展的方式开展技术培训活动。7日上午,北京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林业果树研究所鲁绍伟研究员作“北京市森林生态系统净化大气环境功能研究”的报告,分别对北京典型园林绿化区空气负离子分布特征及其评价、树木吸滞污染物功能及其评价研究、北京城市森林植被吸附PM2.5功能研究、北京城市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要素分析、林木消减噪音效应研究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7日下午陶玉柱副研究员作“森林生态要素野外仪器观测方法”的报告,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水文、土壤、气象、生物及其它五大生态要素相关科学问题野外仪器观测方法的类型、原理、发展历程、优缺点、使用中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同时,三组培训人员分别于7日上午、7日下午和8日下午于北京植物园森林生态监测站点进行治污减霾监测技术现场教学。在教学现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环森保所丛日征、刘胜涛博士针对大气污染物监测、树木叶片采样、气溶胶再发生器使用等技术方法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8日上午,全体参会人员到北京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林业果树研究所进行退耕还林良种培育和推广现场教学。8日下午,刘祖英博士对退耕还林工程治污减霾功能数据提交进行了培训。

                    在2017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技术培训班上的讲话
                                         周鸿升
                                    (2017年6月6日)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技术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了。首先,我代表国家林业局退耕办对本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参加培训班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表示诚挚的欢迎!

    我们选择在北京植物园开展培训,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现场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机会,力争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为做好今后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工作奠定基础。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退耕还林工程面临的新形势

    退耕还林是治理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2014-2016年,国家共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3010万亩,其中还林2758万亩。作为工程实施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和国家林业局党组的统一要求,采取及时部署、建章立制、加强监督等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计推进工程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2014年和2015年退耕还林任务已如期完成。截至5月底,2016年退耕还林任务已完成造林1180.6万亩,占计划的88.14%。按照目前进度,年底完成2016年任务没有问题。总体来看,新一轮退耕还林形势是好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将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范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十三五”规划都要求“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逐步将25度以上不适宜耕种且有损生态的陡坡地退出基本农田,建立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长效机制。近年来,7个中央1号文件都要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对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严重污染耕地等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还草,不得将确需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不得将已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纳入土地整治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退耕还林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他在去年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森林生态安全工作时指出,“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坚持全民义务植树,加强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在去年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要加大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力度。”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200万亩以上。”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目标连续四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改善生态和民生的坚定决心和殷切期望。中央的战略部署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论述,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的根本指针和基本遵循,为退耕还林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社会对退耕还林成效的普遍认可,为新一轮退耕还林注入了强大动力。

    新一轮退耕还林地启动及退耕还林规模的逐步扩大,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退耕还林大大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扭转了治理区生态恶化的趋势。《2016年全国营造林综合核查主要结果报告》表明:2015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669.42万亩,对全国重点工程造林规模增长的贡献率为92.5%。据监测,长江、黄河上中游流经的13个省区,退耕还林工程每年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超过1万亿元。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1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仅400万公顷退耕还林的每年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1263亿元。退耕还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6个百分点,有些市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百分点,昔日荒山秃岭、满目黄沙、水土横流的面目得到了改观。实施退耕还林后,陕西省延安市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6年的67.7%,风沙和扬尘天气明显减少。二是农民收入显著增加。退耕还林,不仅通过发放补助,比较稳定的解决了退耕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有效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培育了生态经济型后续产业,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新途径。据国家统计局监测,2016年全国退耕还林(草)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四川省丘陵、盆地周围地区有400多万个劳动力因实施退耕还林得以转移,年创收217亿元。三是对精准扶贫贡献凸显。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共安排72.3万贫困户退耕还林任务414万亩。陕西省至今已完成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建设446万亩,行程呢过了一大批核桃、花椒、山地苹果等栽植专业村、专业户,为林业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退耕还林的多重效益,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热烈欢迎。社会广泛认可、群众真心拥护、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为今后的退耕还林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年来的实践,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扎实稳妥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委于2014年8月印发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提出到2020年,将全国具备条件的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约424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为此,国家林业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年度退耕还林任务,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和现场会,举办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和管理培训班,制发了《退耕还林合同范本》、严重沙化耕地界定标准和省级实施方案编制提纲,修订了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档案管理、群众举报办理等办法,出版了《退耕还林工程典型技术模式》,加强宣传引导,扎实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为解决新一轮退耕还林规模偏小等问题,国家林业局协调有关部门于2015年12月下发了《关于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通知》,今年5月,国务院批准有关部门上报的《关于核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请示》,同意调减18个省份部分陡坡耕地基本农田用于退耕还林还草,使新一轮退耕还林总规模扩大到8000万亩左右。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国务院还相继出台一些列措施,解决新一轮退耕还林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去年7月,国务院召开退耕还林政策协调会,议定从2017年起,将新一轮退耕还林种苗造林费补助由每亩300元提高到400元;并且,前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将符合条件的退耕还林纳入国家生态效益补偿范围,享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并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做了进一步明确。为克服新一轮退耕还林落地难等问题,继国家林业局与有关部门于2015年9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快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同时,通过退耕还林任务完成情况月报、周报制度,加强检查督导等多项措施,千方百计推进工程实施进度。三年来,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工程建设初见成效,同时创造了不少宝贵经验和做法,如贵州省六盘水提出“三变”模式,较好地破解了土地流转中农户与承包大户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创新了退耕还林地的经营机制。类似经验和做法,为今后的退耕还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新一轮退耕还林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退耕还林落地难现象仍然存在。由于陡坡基本农田与非基本农田插花分布,破碎分散,加之有的地方几种地类相互交织在一起,分先后次序实施难以操作而且增加工程投入。此外,一些地方在落实任务时发现,二调成果与实地情况有差异,图上显示的可退耕地实地找不到或者面积不符,实地调查可退耕地在图上显示为非耕地类。此外,一些地方客观需要退耕还林的耕地纳入不到新一轮退耕还林范围,造成了基本图地吻合率低,同一面坡有的能退、有的不能退等一些列问题。

   二是工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在工程实施中,存在退耕还林地块没有完全落实到国土25度以上坡耕地图斑范围内,分户丈量、合同签订、检查验收进度慢,退耕还林林权证基本没有发放等问题。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未及时报账和兑现补助资金、造成资金结存,以及资金监管不到位、种苗造林补助费使用不合规等问题,给资金安全带来隐患。在工程管理方面,存在工程施工与批复的作业设计不一致、实际面积与合同登记面积有出入、合同档案管理不规范等。

    三是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任务艰巨。一是一些地方造林质量不高,保存率、成活率达不到标准;后期抚育管护、病虫害防治不到位;“重造林、轻管护”的现象比较突出。如我们最近在四川省调研时发现,该省阿坝州农牧交错带存在退耕地放牧毁损林木现象。二是一些地方工程实施与发展后续产业结合不紧密,可能影响到今后农户的收益,表现为退耕经济林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平衡、不完善,农户受益面窄等。

    尽管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新一轮退耕还林总体形势是好的,我们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信心,精心谋划,确保新一轮退耕还林各项工作的健康推进。
二、近年来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一)退耕还林监测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监测范围实现全覆盖。依托中国林科院王兵首席专家团队,2012年,我们对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工作进行系统研究谋划,2013年出台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同年,组织河北、辽宁、湖北等六省共同进行了生态效益监测试点,形成了第一个《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以下简称《国家报告》)。国家层面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工作的启动试点,实现退耕还林“用数据说话”,是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绩效评价的重大突破,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2014年我们以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为重点,增加了森林防护功能这一监测指标,同时对吸滞总悬浮颗粒物和PM2.5进行了单独评估;2015年,我们围绕北部风沙区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估;2016年,监测范围首次扩大到所有工程省份,实现了全覆盖。

    二是监测技术方法逐步规范。四年来,我们先后出台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暂行办法》和林业行业标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统一了技术标准,规范了管理评估。目前,国家和省级退耕办已将生态效益监测纳入退耕还林重要议事日程,大部分省份都已明确技术支撑单位,制定了年度监测计划,安排了工作经费,及时提交了监测数据,按时完成了监测任务。

    三是监测成果更加丰硕。国家林业局连续三年发布了年度《国家报告》,第四份《国家报告》也即将发布。《国家报告》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估了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健全、数据采集客观、内容丰富详实、判断科学准确,既为国家层面退耕还林的决策和顶层设计提供了科学的参考,又为退耕还林政策宣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同时还具有相当的科研学术价值。除了《国家报告》,四川、湖北、重庆等对本省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数据进行了及时、全面的梳理和科学的分析,形成了省级监测报告,成为《国家报告》的有益补充。

(二)退耕还林监测能力建设初见成效

    1.监测站点建设初具规模。我们一直着力推进退耕还林专项监测站建设,为全面开展生态监测创造条件。首先是充分发挥好现有国家级生态定位站的基础作用,利用好现有资源,承担起退耕还林生态监测主要职责。其次,对于一些国家站布局不到、又确需开展监测工作的地区,与有关部门、有关司局沟通协调,推动新建退耕还林监测专项生态站或改造升级省级退耕还林监测站。目前,湖南慈利退耕还林生态监测站已经完成内、外业考察评审,进入建设阶段。各地也克服困难,争取资金,认真规划,科学选址,兴建了一大批省级退耕还林监测站,有些省级站的硬件条件已经达到了国家站的水平。

    2.监测队伍逐步充实提高。四年来,国家和地方都非常重视监测队伍建设。为提高队伍素质,国家林业局实行“一年两训”制度,各地每年也举办了省级监测技术培训。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采取现场考察监测站点、野外监测实践等方式,有效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3.监测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国家林业局2014年出台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价暂行办法》,对各省做好监测管理工作、提升监测管理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自去年开始,监测经费的分配向工作开展好的省份倾斜。许多省结合本省实际进行制度创新,在监测管理方面总结了很多好的经验和方法,如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有效调动了监测人员积极性,提升了监测工作效率。

(三)退耕还林监测的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

     四年来,特别是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以来,我们以科学的评估方法、严谨的态度,对退耕还林取得的生态成效进行评估。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极大地增强了退耕还林工程不会“亏本”的说服力,有助于全社会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实施和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

     四年来,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工作扎实推进,成绩有目共睹。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中国林科院王兵首席专家团队的密切配合,与在座各位的通力协作是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国家林业局退耕办对各位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进一步最好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工作

    尽管成绩不小,但目前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仍无法满足退耕还林的全方位需求。因此,今后我们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专项监测和能力建设上来,以退耕还林治污减霾为突破口,每年利用国家资金重点扶持八九个省,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分期分批完成所有工程省区专项能力建设,最终建立全指标、全覆盖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网络,并依据今后三年的专项监测数据,发布退耕还林治污减霾《国家报告》。为此,各省工程管理部门应继续做好本省生态效益监测统筹、协调和管理工作,技术支撑单位应做好本省的仪器购置、样品采集、治污减霾生态参数测定和整理工作。大家要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同做好治污减霾专项监测。为此,我提出几点具体要求:

1.切实提高认识。生态效益既是退耕还林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又是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落脚点。开展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既是为党和国家提供退耕还林决策依据的迫切需要,也是向人民“报账”、“交卷”的必然要求,还是强化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做好宣传发动的重要基础,更是推动退耕还林工程健康发展的助推器。即将开展的治污减霾专项监测,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必然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务需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方能交出让各方满意的答卷。

2.着力抓好落实。各工程省区要高度重视,把生态效益监测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抓紧、抓实,明确职责,安排专人,切实承担起监测工作的具体责任。各省区工程管理部门和技术支撑单位要切实加强沟通配合,全力做好监测工作。仍然没有明确对口技术支撑单位的个别省份,要加紧联系、尽快落实本省的技术支撑单位和相应资金。同时,各省还要统筹规划,做好协调 ,有条件的要利用好本地区农业、水利、中科院、高校等系统外的监测技术力量,尽力为本省的监测工作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3.坚持夯实基础。2016年,各工程省之间在工作完成进度、监测指标数量和数据质量等方面水平仍存在差距。辽宁、河南、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甘肃等省工作基础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监测技术力量较强,监测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因此工作落实到位,数据提交及时、全面。在监测指标方面,河北、内蒙、江西、广西、重庆、宁夏、新疆等省区监测指标较为丰富全面,数据信息量大,也更加科学合理。西藏虽然2016年才首次参与监测工作,但是经过工程管理部门和技术支撑单位的共同努力,提交了大部分监测指标的数据。但是,也有个别省份至今未能开展生态参数的监测工作。各省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反思不足,利用好这次学习机会,多交流沟通,取长补短,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

4.注重质量提升。首先,各省要按照国家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评估的总体思路要求,安排本省监测计划和工作,确保治污减霾专项监测工作起好步、开好局。其次,要科学监测。要严格遵循中国林科院专家团队确定的技术路线,结合本省实际和监测工作的新需求,科学布局、科学采样、科学施测。第三,要重视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退耕还林监测技术性强、标准要求高,专项监测的开展涉及多种新技术的应用。要强化监测技术培训工作,指定培训工作计划,明确培训技术重点和培训对象,做好人员培训,以适应监测工作的需要。第四,要确保数据质量。各工程省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严格执行监测行业标准和数据填报方法,确保监测数据全面、真实、准确,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数据结果。

5.着力发挥资金使用效益。随着国家监测重点和方向的调整,从今年开始专项监测资金将陆续用于扶持各省购置仪器等硬件设施,资金安排相对集中。各省要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规范使用。购置的仪器要造册登记、妥善管理,物尽其用,尽力满足退耕还林专项监测需求。同时,各省区要积极申请,争取经费,确保专项监测顺利进行。
同志们,退耕还林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相信,通过这次培训,大家的工作水平和能力都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又一次充了电,加了油,让我们撸起袖子,敢作敢当,更好地履职尽责,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最后,预祝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dgf@cern.ac.cn TEL:010-62889564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